「我是神經病2.0—我不是神經病」林彥鋒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林彥鋒 <療癒的神經病> 1994年豬頭皮的「我是神經病」一鳴驚人。同為八零末、九零初北漂青年的心情描繪,有別於林強「向前走」的勵志、伍佰「樓仔厝」的寫實,豬頭皮把小人物的苦澀和鄉愁轉化為戲謔與自嘲,用「神經病」涵容了一切無奈,簡單粗魯卻有夠療癒。 <向神經病致敬> 時間來到2022年,朱頭皮不只要出新專輯,還要舉辦三十週年演唱會。三十年來人事物變化太多了,但朱老師除了頭髮變多之外,變得還真不多,一樣質樸、真誠、有正義感、然後直言不諱。 如果要寫一首歌來向這位三十年不變的熱血搞笑青年(?)致敬,我想還是用自嘲的方式來為弱勢發聲吧! <精神疾病去汙名化> 這首「我是神經病2.0—我不是神經病」談的是精神疾病標籤化與汙名化的問題,很多人認為有精神或身心疾病,是因為人格有缺陷、抗壓性太差、玻璃心、想太多,不知足;然而,這完全是因為對於疾病的無知才會有的歧視和偏見。也由於社會仍普遍存有這樣的迷思,導致許多需要醫療協助的患者排斥接受治療,或是被迫中斷治療;此外,在他們最需要家人朋友支持時,卻反而得到批評、質疑、與更多的壓力。 歌曲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,描述患者的內心世界與感受,希望大家願意試著摘掉有色眼鏡,同理、接納、支持、傾聽,陪伴這些原本你最親愛的家人朋友,好好接受治療,度過低潮,等待大腦重新開機。 <致敬你的致敬、預判你的預判> 我們也致敬了朱老師常常致敬其他創作者的模式,歌詞中「引用」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片段,雖然不是寫論文,也沒有要選市長,我們仍然歡迎各黨各派的好朋友用最嚴格標準來批評指教,一起宣傳精神疾病的去汙名化。而這些原本描述尋常情感的歌詞,拼湊下來竟成了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的寫照,證明了我們其實沒有不一樣。我們都是神經病,我們也都不是神經病!
「我是神經病2.0—我不是神經病」林彥鋒醫師
- Unit PriceUSD Unit PriceQuantityExpirationFrom
- Unit PriceUSD Unit PriceQuantityFloor DifferenceExpirationFrom
「我是神經病2.0—我不是神經病」林彥鋒醫師
- Unit PriceUSD Unit PriceQuantityExpirationFrom
- Unit PriceUSD Unit PriceQuantityFloor DifferenceExpirationFrom
「我是神經病2.0—我不是神經病」林彥鋒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林彥鋒 <療癒的神經病> 1994年豬頭皮的「我是神經病」一鳴驚人。同為八零末、九零初北漂青年的心情描繪,有別於林強「向前走」的勵志、伍佰「樓仔厝」的寫實,豬頭皮把小人物的苦澀和鄉愁轉化為戲謔與自嘲,用「神經病」涵容了一切無奈,簡單粗魯卻有夠療癒。 <向神經病致敬> 時間來到2022年,朱頭皮不只要出新專輯,還要舉辦三十週年演唱會。三十年來人事物變化太多了,但朱老師除了頭髮變多之外,變得還真不多,一樣質樸、真誠、有正義感、然後直言不諱。 如果要寫一首歌來向這位三十年不變的熱血搞笑青年(?)致敬,我想還是用自嘲的方式來為弱勢發聲吧! <精神疾病去汙名化> 這首「我是神經病2.0—我不是神經病」談的是精神疾病標籤化與汙名化的問題,很多人認為有精神或身心疾病,是因為人格有缺陷、抗壓性太差、玻璃心、想太多,不知足;然而,這完全是因為對於疾病的無知才會有的歧視和偏見。也由於社會仍普遍存有這樣的迷思,導致許多需要醫療協助的患者排斥接受治療,或是被迫中斷治療;此外,在他們最需要家人朋友支持時,卻反而得到批評、質疑、與更多的壓力。 歌曲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,描述患者的內心世界與感受,希望大家願意試著摘掉有色眼鏡,同理、接納、支持、傾聽,陪伴這些原本你最親愛的家人朋友,好好接受治療,度過低潮,等待大腦重新開機。 <致敬你的致敬、預判你的預判> 我們也致敬了朱老師常常致敬其他創作者的模式,歌詞中「引用」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片段,雖然不是寫論文,也沒有要選市長,我們仍然歡迎各黨各派的好朋友用最嚴格標準來批評指教,一起宣傳精神疾病的去汙名化。而這些原本描述尋常情感的歌詞,拼湊下來竟成了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的寫照,證明了我們其實沒有不一樣。我們都是神經病,我們也都不是神經病!